有一个聪明的小男孩很爱吃苹果,他的爸爸妈妈便经常买来又大又鲜,散发着丝丝甜味的苹果。 每逢吃苹果时,小男孩的爸爸或妈妈便对儿子说:“宝贝儿,最大的苹果应该给谁呢?”他们是在以“孔融让梨”的故事来教育孩子呢。小男孩挑出一个最大最红的苹果给奶奶,奶奶的脸乐开花,说:“宝贝儿,你吃这个吧,瞧,你爸爸买了好多呢。”小男孩又捧着大苹果给爸爸、给妈妈,爸爸妈妈也乐得眯起了眼睛。最后,苹果又从爸爸、妈妈那儿回到小男孩手里,看着小男孩开心地大嚼苹果的样子,大人们心里都美滋滋的。这样很多次后,大苹果仿佛例行公事似的在大人们中间转了一圈后,都会理所当然地回到小男孩手里。 有一次,一个客人来家里做客,在爸爸、妈妈引以为豪的眼神里,小男孩迅速挑选了一个最大的苹果捧给客人,客人摸摸小男孩的脑袋,表扬了他,接着大口吃起苹果来。就在这时,小男孩突然拉下了他原本堆满笑容的脸,尖声地骂客人:“捡最大的苹果吃是馋鬼!真不要脸!竟抢小孩子应该吃的东西!” 无疑,主人和客人都陷入了尴尬。尤其是小男孩的家长的脸红过了篮子里所有的苹果。客人很快借故离去了,留下小男孩的家长们闷坐在沙发上发呆。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位朋友讲的,我当时很有几分震惊。是啊,作为一个小男孩的爸爸,我又何尝不曾这样做过!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孩子能有“让梨”的胸怀和举动,而苹果往往是最寻常的训练“道具”。我们不能去责怪孩子。大约我们的“爱心”过剩,终于使“让梨”成为一场虚伪的演出。 我决定从明天起,把孩子递来的大苹果大口地吃掉。 摘自《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