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员工管理:成为“理想妈妈”!
发布时间:2009-03-10 15:39:49

如何管理“80后”员工?这似乎是个挠头的问题,管理者常常抱怨不已。
  对于“80后员工”,“理想管理者”的形象应该是一个“理想母亲”——其实,我们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女性化,甚至可以说管理已经准备进入“母系社会”了。种种人性化管理说到底,就是母亲式的管理。
  “80后”究竟什么样
  作为一个60后资深青年人,我小时候没有堆满玩具食品的超市供我们耍赖,没有电脑游戏供我们上瘾,电视里接吻镜头都看不到,至于寻找软性毒品之类更是闻所未闻之事。最多就是打几场架而已,几乎生活在真空里。
  而那时的父母更加单纯,既没有下海的诱惑,亦没有发财的梦想。婚姻稳定,工作单一(换工作或者离婚,都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与子女的交流也较多(基本上是没其他事可做),超稳定的家庭关系,单一的学习方向,相对贫乏的生存环境,是自己在那个年代里的真切感受。
  所以,说奇怪也不奇怪,就是我们从小开始就知道一件事,要努力工作与奋斗,相信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收获。
  但一接触到80后群体,很明显感觉与他们似乎是生活在二个世界里。而且,往往与6070年代的人力资源经理们交流时,常常听到他们对于80后员工管理的抱怨。为什么会这样?请看下面一个简单的价值观对比表格:
  尽管可能不尽全面与准确,但从这张表上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80后更关注自我。相对80,“自我”从来没有放到过如此之高的地位。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随之而来,这对管理提出了一个严峻挑战。
80后”心中的理想管理者
  80前的人较习惯于黑色的权威式管理,对于命令式领导,即使心有反感,也会表面上听从。所以,传统管理模式在80前为主导的公司里还可以发挥出一定效果。
  但对于80后员工,权威式的黑色管理开始不断碰钉子。具体差异可参见右表。
  询问80后员工,究竟喜欢怎样的管理者,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点:
  80后员工心目中的理想管理者:态度(温和,热情,尊重彼此);行为(会玩乐,会游戏,会和大家打成一片,不要高高在上);方法(耐心,注重交流,给予足够的空间与自由);氛围(相互关心支持,像大家庭一样温暖,但又不要有太多唠叨限制)
  上面摹绘出来的这个“理想管理者”不就是一个“理想母亲”吗?——正如管理大师彼得斯所描绘的那样,整个世界的潮流,都在向女性当家的时代发展。管理模式也已越来越女性化,甚至可以说管理已经准备进入“母系社会”了。种种人性化管理说到底,就是母亲式的管理。
  不过,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并不是所谓母亲的教养模式都是一样的。虽然在中国有严父慈母的说法,对父母角色有清楚的定位,但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即像父亲一样严厉的母亲,或像母亲一样温柔的父亲。这样父母角色的转变,在今天也是一种常见现象。所以,谈到母亲式的管理模式,并不一定是由母亲或女性来执行,男性也完全可以实行母亲式的、或者说是粉色管理。
  而观察时下对于80后员工管理的方法讨论中,许多模式都注重于各种具体方法,例如游戏式管理等,但或许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转换管理者形象,从严厉的父亲,化身成慈祥的理想母亲。
母亲式管理+人性化团队
  再进一步,在明确的任务目标前,如何让80后员工尽快完成工作任务?毕竟一个企业不是实验场,需要高效率和经受超强工作压力,如何才能让80后员工尽快适应并发挥出最佳的状态呢?
  在这种任务压力下,许多管理者又会走回老路,以严厉的方式去要求80后员工,虽有时能获得短期效果,但时间一长又会造成诸多问题。
  一个管理者只有选择与员工齐心协力,构建出一个充满力量的团队,向着共同目标努力,让员工感动与开心,才有可能让大家发挥出最佳的状态,完成一个个难题。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管理者要求员工做到以企业为家,要有主人翁精神。但反过来问一句,这些企业能不能营造出家一般的温暖呢?如果一个员工觉得在企业里是孤立的,与其他同事没有什么情感上的连结与支持关系,那么,迟早这个员工会选择离开。
  所以,管理者如果只推行人性化管理,而不从团队构建上着手,完全有可能培养出一批懒汉,但如果团队创建得好,则团队自然会有一种力量,推动每一个人向前努力,去完成工作目标。
  其实现在许多的新员工,甚至许多老员工,由于不良家庭模式以及片面注重学习等各种因素的负面影响,形成了种种不良的想法与模式,会给企业和工作都带来潜在伤害。但如果透过团队的成长,构建出一个新的大家庭氛围,则可以修正原有家庭里的不良模式,创造出一种新的和谐关系,使心灵得到成长与成熟,最后才能变身成一位有责任心、拥有良好心态的理想员工。即:粉色管理=母亲式管理模式+人性化团队=员工的心灵成长。

 

摘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