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4)
发布时间:2007-11-15 14:47:38

  实施的效果
  不久,孩子们开始能感受到自己做的错事带给父亲的感受——生气、恼火、伤心,或是别的什么。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令父亲难以接受,他们也不喜欢自己带给父亲这种感受。
  不过,最让人难受的还是批评后的后半部分。当父亲平静下来,慈爱地抚摸他们的肩或拉着他们的手,说他们是很好的孩子,不该做出那样的事时,孩子们觉得最难受。
  最后,父亲会告诉他们,他是多么的爱他们。这正是他们真正想听的。但是,他们的行为并没有什么改变,至少在刚开始的时候没变。起初,孩子们会在一分钟批评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跟父亲顶嘴。他们总能为自己做的事找到各种借口,而且想把每一个借口都说给父亲听。他们拼命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即使他们知道自己确实做错了。
  每当他们顶嘴时,已经火冒三丈的父亲就会大声提醒他们:“我不是在跟你讨论,我是在告诉你我的感受!如果你想让我说个没完的话,我就奉陪到底!” 
  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不管他们做错什么,父亲都会把自己对他们错误行为的感受明明白白地说出来。
  后来,父亲又做了一件事,显著地改变了家中的气氛。他鼓励孩子们在听完批评后,再找时间跟他聊聊,把想让他听的事情说个痛快。
  一分钟批评只进行了几个星期,父亲就发现,大部分孩子的行为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当然,变化不是瞬间发生的,而且他自己也为了这小小的成功付出了辛苦的努力。
  父亲看到孩子们身上发生的戏剧性变化时,惊喜万分。有一天,他好奇地问小儿子怎么看一分钟批评这种管教方法。
  “我不太喜欢,”小儿子回答,“它让人心里难受极了,而且很长很长时间都忘不了。”
  父亲很惊讶,又问:“但是没有打屁股难受,对吧?”
  “比打屁股难受多了,爸爸。我不喜欢那种感觉,就是那种觉得自己做错了事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比打屁股持续的时间长多了。我总是想着你对我说的话——我是个好孩子。”
  显然,孩子们确实讨厌自己做错事,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拥有很好的自我感觉。不过,最让父亲高兴的,还是孩子们跟他越来越亲近了。
  孩子们也渐渐明白了:他们做错了事就得接受批评;他们都是好孩子;还有,父亲非常爱他们。
  当然,父亲自始至终都是爱他们的。但是,在应用一分钟批评之后,他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和谐了。
  他开始思考:被爱和感觉被爱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孩子们开始感觉到自己被爱,这是因为父亲表达出了他对他们的爱。
  正如他所担心的那样,开始的时候他觉得在愤怒之后立刻表达自己对孩子们的爱,这简直太困难了。实在气极了的时候,他有时会忘记跟孩子们说,他们是好孩子,还有他很爱他们。
  不过,一遍一遍做得多了,他就做得越来越好了。
  他可以明确而充满感情地表达自己对孩子做错事的不满,之后再平静地告诉他们自己多么爱他们,即使在他们做错了事的时候也一样。
  有了自信以后,他开始鼓励孩子们坦诚地向他表达感受。渐渐地,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单独来找他,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给他听。
  他们也会告诉父亲,他们其实很爱他。他们用力地拥抱他,有时候抱得那么久,都让他觉得不好意思了。不过,他真的很喜欢这样。 
  最后,连愤世嫉俗的大儿子也来找他了。这个年轻人遇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麻烦,似乎不知道该去找谁求助。
  他看到弟弟妹妹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自己也想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他把自己所做的坏事原原本本地说完,然后就沉默了。
  父亲对这个好斗的儿子又爱又恨。但他知道,孩子需要的和想要的正是跟自己坦诚地交流。
  迟到的一分钟批评终于开始了。
  父亲注视着大儿子的眼睛,说:“你毁坏了别人的财产——彻彻底底地毁了!你明知道不该这么做!”
  “你的行为让我忍无可忍!我已经受够了!我非常恼火,简直火冒三丈!”
  父亲的脸涨得通红,脖子上青筋暴起。他要把多年累积的愤怒全部发泄出来。不过,他没让他的愤怒持续太久。他注视着儿子的眼睛,又很快地重复了一遍:“我非常生气!”
  在接下来短暂的沉默中,大儿子感受到了父亲的愤怒。这一刻,他对父亲憎恨到了极点。他讨厌父亲对他说话的方式,同时开始为自己所做的事寻找种种借口。就在他刚要开口反驳的时候,父亲深深吸了口气,然后轻轻地把手放在儿子的肩膀上。
  他平静地说:“儿子,你应该知道如何做个更好的人,因为你本身就是个很好的人,比你的那种行为好。你必须赔偿你毁坏的那些东西。你可以做到。你是个好孩子。你我都知道这一点。你是个很好的人,正直而且诚实,儿子!”
  父亲顿了顿,接着说:“我非常爱你。”他张开双臂拥抱了儿子。
  大儿子有点儿不知所措,他也抱了抱父亲,但很快就挣脱了,走出了房间。
  那天,大儿子很痛快地同意赔偿自己毁坏的东西。几天之后,他主动来找父亲聊天,虽然说了句“谢谢,爸爸”就离开了。父亲却从这一句简单的话里听出了很多东西。
  很快地,父亲发现一分钟批评已经成了他管教五个孩子的唯一方法。
  短短几个月的尝试已经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似乎每个孩子都愿意做个规规矩矩的人,甚至连他最常批评的大儿子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不仅在行为上,态度上也一样。


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