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心理误区
发布时间:2007-11-06 10:57:48
  家庭教育是形成孩子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宵。然而,尽管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总的来说,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了。综观我国现阶段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以下几大心理误区。
                      溺爱孩子
  近20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越来越高。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认为爱孩子就应该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但忽视了父母作为教育者对孩子应有的教导社会规范的职责。可悲的是:家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艇以自我为中心,将来难以适应社会。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父母对孩子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
  纠治这种误区的简单做法,就是学会把夫妻关系摆到适当位置。因为,在一个家庭里只夫妻感情融洽,对他们的爱情结晶自然充满爱心,孩子就会得到一个优越的环境来发展身心。不妨告诉孩子:妈妈最爱的人是爸爸,爸爸最爱的人是妈妈,你虽然没有得到最爱,但你同时拥有双份爱。还可以给孩子立下规矩:下班后半小时内不可以打扰爸爸妈妈。结果会发现,以前越关注孩子,孩子的要求越多、越难缠,现在把其位置放对了,孩子反而变得礼貌和独立起来。不要给孩子留下他是家里皇帝的印象,要教育孩子懂得关爱别人。
                     对孩子期望过高
  家长们望子成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要把握一个度,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期望过高会使孩子生活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 甚至产生心理焦虑,不利于健康成长。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所谓”做人中人”,就是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人生的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想想,如果家长们都只想让自己的孩子当大官、当科学家、当董事长、当总经理、当博士等等的话,孩子们个个肩负着怎样的重担?他们美好的梦想在现实面前破碎的时候,将要承受怎样的,心理落差呢?
  父母应全面衡量子女的能力,给予适当的期望,并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将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独断专行
  很多家长都喜欢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托付给孩子采实现,把自己曾受的屈辱交给孩子去还,都喜欢把自身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这些家长们可曾想过孩子的感受?孩子虽然是你生的,但他不是你的附属物,而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别人的尊重,会有自己的梦想。独断专行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抵触心理特别严重,要么信赖心理过强,缺乏独立决断的能力,很容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迷失自己、受到伤害。因此,作为家长,要改正这种不好的教育方式。
                     不能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孩子必须怎么做,必须考多少分,却从不注意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不能以身作则。这样不仅教育不了孩子,还会让孩子深刻地认识和学习到虚伪的不良品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情多半会孤独、冷淡,学习、生活懒散;没有上进心和求知欲望。家长们改正的方法很简单,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要尽量做到,否则就别作出过分的要求。
                    对孩子太过“民主”
  从前的家长对孩子容易简单粗暴,而现在的家长则往往过于“民主”。有些家长对孩子不溺爱、专制、粗暴,也不唠叨,让孩子自己发展、肪意发展,结果连必要的辅导和教育也放弃。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太高,而孩子无法达到要求,于是感到十分失望,丧失了信心,让孩子充分放任自流。孩子缺少父母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迷失方向。其实“民主”是为了了解孩子的想法,并鼓励他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讨价还价。当你以恳求、交易、威胁、讲理的方式去对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时,其实就是放任孩子。
                    忽视品德情操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家长们养成了只关心孩子考试成绩、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失误。淹没一切的考试、升学教育,让孩子们的晶德教育几近空白。不重视品德情操培养、只重视考试升学的教育,会使一些学生长期生活在压抑、焦虑的消极情绪中,很少能体会到成功和快乐,甚至导致性格的扭曲。考试成绩再好但品德发展不良的人会有什么前途呢??
情感丰富、品德高尚的人,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效率往往较高,,成功的概率也较大,更重要的是,生活得很快乐、充实。
                    只重视分数,忽视技能
  高分低能的学生就是这种教育失误造就出来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大多是搞好学习,忽视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孩子的生活技能、学习技能、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等十分欠缺。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很难有大的发展。目前,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针对这一教育误区的。家长们应该积极响应、跟上形势,对孩子进行家庭素质教育。
                    误导孩子不负责任
  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情形:孩子被板凳绊倒了,家长们赶紧跑过来,打板凳,安抚孩子。殊不知,这样只会使孩子学会抱怨他人、不负责任。对待这样的情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舶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比如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寻找原因,承担责任。其实很多事情家长是不必急于出面的,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担;比如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多承担些责任,孩子才会长大。
                    自以为孩子幸福
  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肯定感觉很幸福。但幸福不幸福,难道不是只有孩子自己说了算吗?据调查,孩子在下述三种情况下最不开心
  (1)父母吵架离婚时。孩予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
  (2)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于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封。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
  (3)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培训班。安全感、交往、自由都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孩子吃穿得再好也不会感到幸福。孩子总会有自己的小烦恼,父母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肯定、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帮助调整情绪,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不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
  现在的家长们,尤其是只有一个独生子的家长们,舍不得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自己统统包揽或者全部交给保姆。其实,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干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的能力、自信与责任感的有效途径。比如;当孩子3岁时可以让他们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叠衣服、理床铺,6岁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岁的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拾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 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