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1895~1990)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曾先后撰写了《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必读教科书。
在《境界:冯友兰谈人生》中,冯友兰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感悟有关人生的种种思考,包括境界、命运、信仰、人性、情爱、幸福、道德修养、处世之道等,将深奥的哲学用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
人生有意义吗?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人生是有意义的”。但人生的意义常因个人的见解不同而各有差异。一件事物的意义,各人所说可以不同。其所说的不同,乃因各人对此事的了解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的了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人生中的境界亦有不同。
人生中的境界可分为四种。
(一)自然境界: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着他的才能或顺着他的习惯与社会风俗去做。既无明了的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各种意义,小孩吃奶和原始人类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都是属于自然境界,普通人的境界也是如此。
(二)功利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以追求个人的利益为目的。其与自然境界不同之处是,自然境界的人其行为无目的也不明白意义,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有确定的目的且能明白它的意义。这两种境界,都是普通人所有的。
(三)道德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所谓义与利,并非各不相关,两者表面相反,实则相需相成。两者的真正分别,应该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亦即程伊川所说:“义与利之别,即公与私之别。”道德境界中的人,其所作为皆能为社会谋利益,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到道德境界的。
(四)天地境界: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换言之,我的身躯虽不过七尺,但其精神充塞于天地之间。唯大圣大贤乃能达到这个境界。
摘自《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