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商报》——落实《儿童发展规划》10年结硕果
发布时间:2011-06-02 17:40:01

2010到2011年度"让我玩"城市流动青少年体育公益项目比赛现场。

    ■新闻提示
    5月30日,市兴中园一片喜气洋洋,中山首次评选“百佳自强儿童”颁奖仪式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市各镇区的100名优秀流动儿童获得了上述殊荣,随后他们还一起畅游了广州“小蛮腰”等景点。2001年11月,中山市颁布实施儿童发展规划,十年来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十年规划筑起儿童健康发展新天地,十年来中山儿童在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全方位关爱和保护下不断茁壮成长。流动儿童作为实施规划的主体之一,在人身安全、教育、健康、社会福利等方面得到了较大发展。我市创新尝试的积分制入学和办理《十六周岁以下暂住儿童随行卡》等项目、措施还获得了国家、省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事业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取得上述显著成果后,目前我市还为制定实施下一个《规划》积极开展终期评估和调研,为做好新规划编制、推动未来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医疗水平大幅提升:实现儿童病有所医
    每年的“六一”,地处南方的中山气候温暖,空气湿润,这也是水痘等小儿传染疾病多发的季节之一。因此,在港口医院的预防保健与妇幼保健所,不少中山户籍和流动儿童都在家长带领下来到这里打防疫针。来自四川的小彤正是其中之一。在这里,小彤的父母只需出具出生地医院所开具的疫苗接种证明,小彤便可和中山户籍儿童一样享受到10多种免费疫苗和近20种优惠价格疫苗接种。
    儿童保健关乎未来社会人口体质,过去10年,我市推行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健康筛查、出生缺陷产前筛查以及新生儿疾病筛查。通过三道防线,使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下降,促进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市、镇、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逐步建立。市级专门建立一所以突出妇幼保健为特色的专科医院;镇级建立较为完善的防保网络,全市23个镇(区)已成立预防保健与妇幼保健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个,社区(农村)卫生服务站256个,妇幼防保专业队伍不断充实,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儿童“病有所医”。
    与此同时,我市儿科医技力量不断加强,儿童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成立全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完善市、镇两级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婴儿死亡率从2000年的6.90‰下降到2.57‰,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3.87‰。十年来,两个死亡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
    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各学龄儿童学有所教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我市相关部门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在东区举行的爱心助学活动上,来自湖南、在起湾学校就读的学生张永平和哥哥张咏红都获得了500元助学金;来自广西玉林的徐皓等100名流动儿童则荣获了“中山市百佳自强好儿童”称号。
    少年儿童大多数处于学龄阶段,因此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他们在学龄时代最基本的权利和诉求。过去10年,我市已基本建立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使户籍和流动儿童在不同的阶段都享受到应有的受教育权利。至2010年,全市共有幼儿园430所、托儿所297间,基本满足幼儿入所需求,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早期教育服务。通过大力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 中小学‘五○班额’、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学校优质化、名校带动”等五大工程,我市从小学到初中的适龄入学率都达到或超过100%。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中山在全国率先推行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出台政策规定积分累计达到一定分值的流动人员,其政策内生育的子女 可 入 读 公 办 学 校 。2005-2010年,在中山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48252人增加到67292人,净增19040人。2010年入读的有11027人,其中通过“积分制”入读的有4328人。
    在实施儿童发展规划的十年间,中山还率先在全国创办“十六周岁以下暂住儿童随行卡”,建立全市流动儿童信息系统,完善流动儿童的信息登记。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登记在册的流动儿童达13.72万人,免费办理“随行卡”11.16万张,流动儿童信息登记覆盖率达85.75%,流动儿童办卡后,受教育权、健康权、免疫接种权得到良好保障。
    同时,我市还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流动儿童提供充足的优质学位,2005-2010年全市民办中小学校从56所增加到72所,其中省规范化以上学校的比例从10.71%提高到100%。
    在学校教育之外,我市逐步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市财政每年投入130万元设立家庭教育工作项目,并带动镇区投入666.56万元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高家庭教育骨干水平,规范家长学校建设,以社会化建设构筑家庭教育工作大格局,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体系。至2010年,全市家长学校1590所,办校率和达标率均达到100%,儿童家长家教知识知晓率98%。十年来,两项指标均保持稳定的水平。
    普及法律推进法援:青少年法制意识继续增强
    因为自身有着年龄小、辨别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弱、身体力量与成年人相差悬殊等特点,儿童往往容易成为权利受到侵害的对象。十年来,我市已形成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有力打击各种侵害儿童权益的违法
    犯罪行为,以儿童权益保护为主题大力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积极营造关爱儿童、保护儿童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
    据悉,过去十年,我市涉及儿童的相关犯罪案件破案率一直处于各类案件领先水平。期间,我市还在全市学校和幼儿园设置校园警务室,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环境,有效预防和遏制少年儿童的犯罪活动。目前,我市拥有青少年法制教育讲师团成员150多名,十年来共举办法制知识讲座700多场,受教育人次达300多万。同时,我市还通过建立法制副校长及校外辅导员的教育制度,开设法律知识课程,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率达100%。10年来,我市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以参加青少年论坛、干警兼任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干警到中小学校上法制课等形式开展法制教育,共举办法制教育活动800多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活动,以知识竞赛、游园活动、万人签名等形式帮助青少年增强远离毒品、抵制毒品的意识。
    10年来,我市司法部门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特别注重保障其参加诉讼的权利。依法执行不公开审理规定,同时把“教育感化为主,惩罚为辅”原则贯彻到审判工作全过程之中。
    同时,我市还通过降低门槛、扩大范围、规范审批、缩短审查时间等方式,扩大法律援助的受惠面,增加法律援助的受理渠道,让更多的弱势儿童得到法律援助。十年来,市法律援助处共代理儿童法律援助案件1344宗,接待妇女儿童来访58757人次,接听妇女儿童来电咨询37511人次。
    做好十年经验总结:让下个《规划》亮点纷呈
    儿童健康领域主要指标提前达标,达到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儿童健康水平稳步上升;儿童教育领域的各项指标全面达标,受教育水平全面跃升;儿童人身安全、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儿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过去10年,我市在落实《规划》过程中,已取得上述可喜成绩。从去年底开始,市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全力以赴做好2001—2010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终期评估工作,全面总结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做法。
    “只有对过去10年我市实施儿童发展规划进行全面经验总结,才能为做好新规划编制、推动未来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据市妇儿工委办公室介绍,在实施儿童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不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希望能结合这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联合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对策措施,编制好新的十年儿童发展规划,让新规划更具科学性、指导性和前瞻性,让未来十年的儿童工作呈现更多亮点。例如,继续完善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不断创新流动儿童管理服务模式,为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和未来参加城市建设创造条件;加大家庭教育的推进力度,重点做好留动儿童、单亲贫困家庭儿童和0到3岁婴幼儿等群体的家庭教育,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家教网络等将成为未来儿童事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来源:中山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