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是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而不同的“让梨”却能得出不同的感悟。
一、古典版
妈妈:孩子,你要哪个梨?
孩子:我要那个小的,大的给弟弟。
妈妈:真是妈妈的乖孩子。(心里说,从小就懂得谦让,将来肯定会有出息。)
点评:古老的“孔融让梨”上演的就是这么个版本。孔融让梨的确是出于真心,“觉悟”是够高的,“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却不一定。谦让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是,在一个崇尚规则的社会里,掌握分配权的“母亲”不能一味提倡谦让,因为谦让会破坏公平竞争的规则,导致不公平结果的产生,比如仅仅因为哥哥比弟弟大,哥哥就永远只能吃小梨,弟弟就永远吃大梨,这不公平。而且,都来谦让,排斥竞争,社会就缺乏进步的动力。
二、当代版
A版
妈妈:孩子,你要哪个梨?
孩子: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大的。
妈妈:怎么啦,孩子,你应该有礼貌,懂得谦让,应该主动拿那个小的。
孩子:妈妈,为了礼貌我就得撒谎吗?
点评:“孩子”长大了,不再信奉“克己复礼”的那一套,开始懂得张扬自我的重要性。面对生活之“梨”,他已经开始了主动出击,在虚伪的道德和真实的自我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B版
妈妈:孩子,你要哪个梨?
孩子:妈妈,我要那个小的,大的给弟弟。
妈妈:真是妈妈的乖孩子,从小就懂得谦让,妈妈奖给你这个最大的。
孩子:谢谢妈妈。(心里说,我这样说,目的就是要得到这个大梨,看来会说假话的人才不会吃亏。)
点评:既然没有一种鼓励公平竞争的规则,既然说了实话可能吃亏,选择虚伪和投机成为时尚就不足为奇了。排斥公平竞争规则,一味倡导道德层面的谦让,必然会为虚假提供掩体,必然会使善于说谎者获得实惠。
三、未来版
妈妈:孩子,妈妈这里有几个梨,你们几个到院子里去比赛割草,谁割得多,谁将得到这个最大的梨!
孩子:好的,我们这就去。
点评:眼下这样的“母亲”并不多,但将来一定会有很多。她不再把道德层面的谦让视为分配的法宝,而是选择公平竞争,用规则来激励孩子们的进取精神……
摘自《广州日报》
|